醞釀四年之久的《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督管理技術規范》(HJ2038-2014)(下稱《規范》)近日終于由環保部發布。
“污染治理走了30年,我們建設了大量設施,但環境事件仍然較多,是時候從環境設施建設轉向規范運行管理了。”《規范》課題編制組負責人、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水污染防治委員會秘書長王家廉對記者表示,當下一些水務運營企業均從投資風險考慮項目,今后必將更重視項目背后的責任和法律風險。
專治“大馬拉小車”
實際上,兩年前,建設部也曾頒布過關于市政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規范,是建設一個污水處理廠“從頭到尾的操作手冊”,而此次環保部發布的《規范》則主要著眼于“關鍵環節”的控制。
“環保部的這份規范主要著眼點是針對一些偷排、偷工減料、偷懶的行為進行技術上的控制,告訴環境管理人員,對關鍵環節如何進行監督。比如我們比較關注處理水量以防止大馬拉小車、曬太陽工程,規定負荷達到75%,另外還包括進水后可以從用電量、風機、水泵等方面看出污水處理廠是否在規范運行,以此證明你是否有問題,當然還包括污泥處置。”王家廉說。
王家廉還稱,此次《規范》出臺的背景,在于從環境設施建設轉變為設施運行管理。
“三十年來我們建設了大量治污設施,但環境污染仍在加劇,環境事件仍然頻發。真正意義上的環保是要追求質量,需要把設施建好,形成365天、24小時不間斷運行。過去沒有治理設施,直接排污,現在則是設施運行不穩定、設備有問題,或者是缺乏法律意識,為了經濟利益而偷排漏排,也有企業因為工藝技術不好而導致偷排。”他指出,綜合各方面的情況,必須從環境設施建設轉向設施運營管理,而水處理的專業性較強,此《規范》即為指導性的技術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