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這樣一座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降水時可自動吸水、蓄水,在缺水時又可將水釋放循環利用。今年8月,成都市啟動八大工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到2030年建成區八成以上變“海綿”。緊隨成都海綿城市建設,高新區從推進區域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破題,加快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布局。
據悉,本月底,高新區將在老成仁路、中勝路、中和大道同步開建作為國家試點項目的三條地下綜合管廊,把“散居”的管線一次性敷設到位,建成后將極大減少因道路重復開挖而頻繁出現的“馬路拉鏈”,給城市土地留出更多“呼吸”空間,提升高新區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功能與品質。
管線“散居”變“群居”避免地面“拉鏈”頻開
地下綜合管廊在城市地下建造隧道空間,將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管線集于一體,并實施統一規劃設計、建設管理,讓所有地下管線由“散居”變“群居”,實現了管線統一布局、統一建設、統一管理,能有效控制地面“拉鏈”反復出現的情況,也能避免管線違規直埋。隨著城市化進程提速,部分地下管網已不能承載國家中心城市的配套要求。高新區重點針對部分地下管網規劃年久失修、敷設不當、重復開挖、“馬路拉鏈”頻繁出現等詬病,進行了排查。
“綜合管廊的建設既是保障城市運行安全的重要途徑,更是現代智慧城市建設的必然要求。”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高新區結合新區建設、舊城改造、快速路及主干道改擴建工程、地下空間建設、軌道交通建設、市政主要廊道等工程,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同步建設綜合管廊。
全長4.65公里投資3.4億
三條綜合管廊年內動工
目前,高新區已經建成大源商務商業核心區綜合管廊和新川大道綜合管廊,分別于2013年7月和今年1月竣工。這兩條綜合管廊的建成,為高新區地下空間管理質量的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即將開建的三條綜合管廊項目總長度為4.65公里,建設投資額達3.4億元,均為政府投資項目,由成都高投集團組織建設。其中,老成仁路(天府大道-紅星路南延線)建設長度1.88公里,斷面為兩艙,規劃管線包括配水、電力、通信、燃氣;中勝路(新成仁路-成仁快速路)建設長度0.97公里,斷面主要為3艙,規劃管線包括雨水、污水、電力、電信、配水、燃氣。中和大道(領館路-新成仁路)建設長度1.8公里,斷面主要為3艙,規劃管線為:給水、10KV電力、通信、燃氣、污水。
EPC模式縮短建設周期
2018年投入試運營
為了加快建設速度、縮短施工工期,高新區大膽創新模式,引入的EPC模式(即實現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將有效提高管廊建設效率。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綜合管廊建設采用EPC模式,使承包單位全線參與項目建設始末。這樣能大大減少單位協調和招標流程的反復,可以使整個項目建設周期變得更短。”為確保工程順利進行,高新區規劃建設局已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預計,2017年12月底新建的3條綜合管廊將全面完工,2018年1月起投入試運營。
針對未來綜合管廊投入運營后的管理和監控,相關部門也有了明確的計劃安排,將由專業的平臺公司負責管廊的運營維護管理,同時向管線單位出租管廊空間使用權和提供管廊及管廊附屬設施維護管理服務。管廊內會設置監控、溫控、消防等設施設備,相關部門也將制定管廊應急防災綜合預案和有針對性的專項應急預案、現場處置方案,并定期組織演練。“管廊內發生險情時,我們會采取緊急措施避險,并且及時通知管線單位進行搶修,保證管線正常運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