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體”,近年來成都和國內許多城市的江河湖庫,都被掛上了這個難堪的名字。為何會有一個“黑臭水體”的新說法提出?市水環境推進組副組長尹洪說,2015年4月,國務院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了“黑臭水體”的概念。它由4項指標來檢測:透明度、溶解氧、氧化還原電位和氨氮。水體透明度低于25厘米,溶解氧低于2mg/L,氧化還原電位小于50mV,氨氮大于8mg/L,只要滿足其中一項,就可以判定為黑臭水體。“黑臭水體”的說法不是要背棄“水污染”的概念,它就是水污染,而且是水污染的一種極端現象。
黑臭的原理
黑和臭是怎么來的?生活污水、養殖廢水、工業廢水排放到水面,進入水體后造成水體“缺氧”,氧氣不足,水體就是還原狀態不是氧化狀態,氫離子跟水中的硫酸根離子產生化學反應,產生硫化氫氣體,我們通常在臭雞蛋中也能聞到硫化氫。由于氣體比水輕,會逸出來,所以大家就聞得到臭味。鐵離子和鎂離子跟水中的硫酸根離子產生化學反應,產生硫酸亞鐵,顏色是黑色的,溶解在水中或沉在河底,大家在岸上一看就是黑色的。 這就是黑臭的原理。
主要污染源
在城里,建成區的城市管網存在問題。一些斷頭路管網不配套,一些管網年久失修產生病害,堵塞塌陷,輸送能力不夠,就會通過雨水排放的出口下河。還有成都滿大街的蒼蠅館子,直接在街邊的水篦子前倒餐飲廢水、洗碗洗鍋,這些最終都是下河的。洗車場也是同樣的。
再說城鄉結合部,目前城市管網不配套,污水的收集處理能力不夠。對養殖場的要求是,禁養區關閉,適度養殖區的養殖場要采取“干濕分離、種養平衡、還耕于田,實現零排放”,很多沒做到,干糞無遮蓋,下雨就順著小溝小渠下河了。還有小作坊、三無企業、洗砂場等,即使離市區有段距離,最終也是流入大江大河了。
主要分布
黑臭水體主要發生在城鄉結合部的管網盲區和農村中的小微水體上,是河道的一些毛細血管。比如農村的林盤,房前屋后的陰溝或明渠,生活污水都直接排,也會形成黑臭水體。市水務局和環保局對城市建成區,也就是繞城高速以內的地表水體進行了排查和水質檢測。除了溫江和雙流區沒有,其余9個區共排查出53段黑臭水體,總長度約144.6公里。
要“摘帽”也是有嚴格標準的。我們委托第三方來評比治理效果,同時對周邊群眾發調查問卷,每段水體至少發100份問卷,返回的問卷滿意度必須高于90%才算治理好了,目前已有50段水質達標。還有3段,我們的要求是7月31日前達標,8月15日前各區市縣報銷號申請,我們逐級上報住建部,通過審核后才能在住建部官網監管平臺上銷號,摘掉黑臭水體的帽子。
有效方法
截污是首要條件,把外源的污染斷掉,這是治本的方法。然后要清淤,河床中的淤泥是內源 ,含有一些污染物,會釋放污染物進入水體。這方面農村做得還很不夠,只要沒景觀,真的很多年沒清理過。治理后,要配水,讓河道有生態基流。引水有幾種情況,斷頭河就讓水系連通,還可以通過污水處理廠生產的再生水,輸送到中小河渠。再種點水草、放些魚苗,修復水生態,水體的凈化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從府南河整治工程開始 ,成都治水24年了,雖然遏制住了污染惡化的趨勢,有一定改善,但幅度很小、速度很慢。為什么?因為各行各業都在污染,不是哪一個部門做好了就能完成的,這是團體賽。所以我們提出要綜合治理和流域治理,上游、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都要一起來治,各行業、各部門都發動起來共治,這一點是最難也是最關鍵的。
今年2月成都出臺河長制,要充分發揮各級河長、警長的作用。通過媒體來呼吁社會公眾來支持、幫助、參與水環境治理工作,不要光是指責和旁觀,水環境是大家的。看見偷排,給河長打電話反映;平日生活多節約用水、減少排放,都是在為環境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