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成都市區(qū)東南部錦江環(huán)城生態(tài)區(qū)的白鷺灣濕地,溪流婉轉、白鷺成群,眾多精致景點遍布其中。旖旎的田園風光,讓許多蓉城市民在周末選擇來到這里騎行、散步,遠離城市的喧囂,親水游玩。成都晚報記者了解到,白鷺灣濕地正在進行中的水體治理及生態(tài)修復項目,主體工程將于8月底完工,9月可向市民呈現提升后的生態(tài)景觀。水體治理“示范段”可達地表水Ⅲ類水質。細心的游客發(fā)現,白鷺灣濕地部分水域近期一直處于打圍施工狀態(tài)。原來,白鷺灣濕地為提升景觀效果,
今年5月啟動了水體治理及生態(tài)修復項目
在白鷺灣濕地公園大門入口處,游客中心旁,一塊約3萬平方米的水域目前已經完成清淤、水生植物的構建、分階段蓄水等前期工作,接下來將進行魚、蝦、貝類等水生動物群落輪放,建成一個水體生態(tài)系統鏈,預計在本月底實現主體完工。據項目施工方負責人王小虎介紹,水生動物投放后就會進入3個階段的水質調控階段,使該區(qū)域水質最終達到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排放標準。在主體工程完工后,接下來就將進入長期的養(yǎng)護期,“三分靠治,七分靠養(yǎng)。”記者了解到,這塊水域的水體治理及生態(tài)修復,相當于白鷺灣濕地提升景觀效果的一個“示范段”。待該“示范段”完工看到整體效果后,會考慮是否在濕地內其他區(qū)域展開。
除了對水質進行凈化,白鷺灣濕地人工湖旁還種植了各種各樣的花木。據了解,白鷺灣濕地內共引入200余種植物、10萬株喬木,在凈化空氣的同時還引進了對空氣、水域環(huán)境都很挑剔的白鷺,可以對水質凈化情況進行嚴格而免費的檢驗。此外,這個占地5000余畝、水域1000余畝的濕地公園還設置了綰霧香舟、花海梯田、蘆蕩飛雪等眾多景點,使之具備生態(tài)保護、水資源調蓄、市民休閑、文化景觀、城市應急避難5大功能,成為市民休閑運動、游覽觀光的天然綠色氧吧。
鳶尾、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成“凈水擔當”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白鷺灣濕地內有一處專門的“水質凈化區(qū)”,這是白鷺灣濕地天然綠色氧吧形成的關鍵。靠近三圣花鄉(xiāng)成熟景點“荷塘月色”處就是“水質凈化區(qū)”。據水質凈化區(qū)工作人員羅飛介紹,該區(qū)域占地約85畝,2013年5月竣工,經過3個多月聯調聯試,同年9月正式開始運行。“陡溝河的水流入后,通過沉砂池、硝化反硝化生物濾池、濾布濾池、垂直流人工濕地池等一系列水質凈化工藝流程凈水,最終達到國家地表水IV類水質排放標準,流入濕地用于景觀用水、日常灌溉。”
白鷺灣濕地中一塊種滿綠色水生植物的區(qū)域用于開展“水質凈化區(qū)”最后一步工作,這也是白鷺灣濕地凈水的一個亮點。羅飛告訴記者,水生鳶尾、再力花、美人蕉、風車草、香蒲等水生植物形成的垂直流人工濕地池,一方面可以起到美化景觀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進一步降解水體各項指標。“例如水生鳶尾,它除了景觀效果外,對水體中污染物也有較好的吸收凈化作用,對水體中漂浮物、氯化物、氨氮均有一定的凈化能力。美人蕉除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外,還能直接吸收利用廢水中營養(yǎng)物質,同時吸附和富集部分水體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在防治水污染的同時,還能為野生動物營造良好的棲息地。”
正是因為經過“水質凈化區(qū)”,白鷺灣濕地形成了凈水、儲水、再利用的良性循環(huán),也讓一個林水掩映、水系相連的白鷺灣,以靈動秀逸的姿態(tài)呈現在市民的眼前。
|